否终而泰的成语故事
![否终而泰](/d/file/titlepic/chengyu38920.png)
拼音pǐ zhōng ér tài
基本解释否:坏;泰:好,顺利。坏运到了尽头,好运就来了。
出处《晋书·庾亮传》:“实冀否终而泰,属运在今。”
暂未找到成语否终而泰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否终而泰)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斗筲之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
不正之风 | 晋 葛洪《抱朴子 辩问》:“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 |
太岁头上动土 | 元 无名氏《打董达》第二折:“我儿也,你寻死也,正是太岁头上动土哩!” |
人心归向 | 《晋书·熊远传》:“人心所归,惟道与义。” |
饥肠辘辘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西湖主》:“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 |
连编累牍 | 清 魏子安《花月痕》第三回:“虽终日兀坐车中,不发一语,其实连编累牍也写不了他胸中情绪。” |
出头露面 | 明 施耐庵《水浒传》:“孙二娘从小出头露面,况是过来人,惯家儿,也不害什么羞耻。” |
过而能改 | 《左传·宣公二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作乱犯上 |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21回:“智者称为伐罪吊民,愚者即指为作乱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