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不顾身的成语故事
拼音fèn bù gù shēn
基本解释奋:振作精神;鼓起干劲。指勇往直前;不顾个人安危。
出处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奋不顾身的典故
“奋不顾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奋勇向前,不顾个人安危。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司马迁传》,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奋不顾身)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不过尔尔 | 清 沈复《浮生六记 浪游记快》:“其红门局之梅花,姑姑庙之铁树,不过尔尔。” |
众多非一 | 汉 王充《论衡 别通》:“孔子道美,故譬以宗庙,众多非一,故喻以百官。” |
筋疲力竭 | 唐 元稹《有酒》诗:“精卫衔芦塞海溢,枯鱼喷沫救池燔。筋疲力竭波更大,鳍焦甲裂身已干。” |
德容言功 | 语出《礼记·昏义》。见“德言容功”。 |
一文不名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佞幸列传》:“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
今来古往 | 唐·崔珏《道林寺》诗:“今来古往人满地,劳生未了归丘墟。” |
扬威耀武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五回:“扬威耀武显神通,走石飞沙弄本事。” |
进锐退速 |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其进锐者,其退速。” |
鸡胸龟背 | 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说文》:‘奚,大腹也。’今人谓匈(胸)腹间大者为奚匈,呼如鸡匈,遂有‘鸡胸龟背’之语。” |
绘声绘影 | 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五卷:“绘声绘影,字字阴森,绿人毛发,真乃笔端有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