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寂的成语

有关寂的成语

有关寂的成语共收录15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清净寂灭指道教的清净无为与佛家的涅盘寂灭之说。唐·韩愈《原道》:“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
寂寂无闻指毫无声息,默默无闻,没有名气。清 钱学伦《语新》上卷:“虽与予居不远,几年来寂寂无闻。”
不甘寂寞甘:甘心情愿;寂寞:冷漠、孤单、无声无息。形容不甘心受冷落;而要参与某事;或者是不情愿无声无息;而积极从事活动。清 吕留良《与高旦中书》:“念头淡薄,自然删落,若不甘寂寞,虽外事清高,正是以退为进。”
寂然不动寂:寂静。寂静无声,一点动静都没有。《周易·系辞下》:“《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满坐寂然坐:同“座”,座位。全场静悄悄的。清·张潮《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寂然无声寂静没有声音。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1卷:“这些和尚是山野的人,收了这残盘剩饭,必然聚吃一番,不然,也要收拾家火,为何寂然无声?”
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种种声响。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万赖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寂寂寞寞指人冷清孤单或环境静寂无声。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8回:“惟此冬时寂寂寞寞,毫无意趣,只好时刻在枕衾中过日,出户便觉扫兴。”
寂寂悄悄
万念俱寂所有的欲望、打算都消失了。王朔《浮出海面》:“脑子同时开着小差,胡思乱想,甚至万念俱寂,视一切于无睹。”
寂天寞地比喻人没有能力或没有什么作为。明 王守仁《传习录》下卷:“未扣时原是惊天动地,既扣时也只是寂天寞地。”
寂若死灰寂:静悄悄,没有声音。一点声响也没有,像死灰一般的寂静。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37卷:“志心者,始终运意,行坐动形,寂若死灰,同于枯木,灭诸想念,唯一而已。”
万赖俱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唐朝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万赖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澄思寂虑澄:清澈;寂:安静;虑:思考。专心思索,冷静考虑。《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乾晖常于郊居其禽鸟,每澄思寂虑,玩心其间,偶得意即命笔。”
寂若无人寂:寂静。寂静得就像没有人一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笺本·德行下》:“傅茂远泊然静处,不妄交游民,袁司徒第经其户,辄叹曰:‘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岂得非名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