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方的成语

有关方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方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血气方刚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血气:指精力;方:正;刚:旺盛。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圆颅方趾方脚圆头。指人类。西汉 刘安《淮南子 精神训》:“故头之圆也像天,足之方也像地。”
落落大方落落:坦率开朗;举止潇洒自然。形容言谈举止自然大方;不拘谨。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9回:“杜雍却不推辞,将通身换了,更觉落落大方。”
斗方名士斗方:一二尺见方的诗幅或书画页;名士:知名而未出仕的人。好在斗方上写诗或作画以标榜的“名士”。旧指冒充风雅的人。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那一班斗方名士,结识了两个报馆主笔,天天弄些诗去登报,要借此博个诗翁的名色。”
外圆内方形容外表随和;内里刚直。圆:圆通;方:方正。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郅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圆,朋党构奸,罔上害人。”
祖传秘方指祖先遗传下来的秘密配方。曲波《林海雪原》:“他说涂上既能防冻又能治疗,并说这是他祖传秘方。”
大开方便之门给予极大的方便。明 冯惟敏《僧尼共犯》四:“谁想巡捕老爷大开方便之门,放俺还俗,便成配偶。”
圆凿方枘凿:榫眼;枘:榫头。方榫头插不进圆榫眼。比喻不相投合;格格不入。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辩》:“圆凿而方枘兮,吾知其龃龉而难入。”
变化无方方:方向,引申为准则。善于变化没有固定的方向或程式。形容行动不因循守旧,变化多端。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小,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
方面大耳方脸盘,大耳朵。旧指富贵相。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天各一方各在天底下的一边。形容离别后各居一地;相距遥远。汉 苏武《诗》:“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
方生方死方:正在。指事物不断生成或消亡。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立贤无方立:植,竖。指推举贤人不拘一格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汤执中立贤无方。”
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考虑问题要变通灵活,行为则须端方不苟;胆量要大,心思要缜密。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
天方夜谭比喻虚诞、离奇的议论。张洁《沉重的翅膀》:“郑子云的话在他看来是书呆子的呓语,咬文嚼字、天方夜谭、理想主义。”
文圆质方谓外表随和而内心方正。
方兴未艾方:正在;兴:兴起;艾:停止;完结。刚兴起还没有停止。现多用来形容事物正处于兴旺阶段或形容正在蓬勃发展。宋 周煇《清波杂志》第一卷:“鸿恩锡类,方兴未艾,在位者其思有以革之。”
方寸已乱方寸:指心。心绪纷乱。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回:“你们别吵!我此刻方寸已乱,等我定一定神再谈。”
枘凿方圆枘、凿,榫头与卯眼。一方一圆,则无法投合。比喻不调协,扞格不入。明吾邱瑞《运甓记弃官就辟》:“一官寥落误儒绅,枘凿方圆迕世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丝:双关语,思的谐音。比喻情深谊长,至死不渝。唐 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外方内圆谓外表正直,内心圆滑。《后汉书·致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员(圆),朋党奸,罔上害人。”
方领矩步方领:直的衣领;矩步:行步合乎规矩。指古代儒者的服饰和容态。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儒林传序》:“服方领习矩步者,委它乎其中。”
方外之人方外:世外。原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庄周《庄子 大宗师》:“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大方之家大方:原指深通道术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懂得大道理;学问深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的人。庄周《庄子 秋水》:“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圆首方足代指人类。《淮南子·精神训》:“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
圆孔方木把方木头放到圆孔里去。比喻二者不能投合。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若将有限心识作无限中用,如将方木逗圆孔。”
方寸不乱方寸:指心。心绪不乱。形容人遇到特殊紧急的情况时能够从容镇定。唐·吕温《凌烟阁勋臣赞·屈突蒋公通》:“……徇日,方寸不乱。”
千方百计方:方法;计:计谋。想尽种种办法;用出种种计谋。宋 朱熹《朱子类语 卷三十五 论语》:“譬如捉贼相似,须是著起气力精神,千方百计去赶捉他。”
直内方外形容内心正直、做事方正。《周易 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方方面面事情或事物的多面。张贤亮《青春期》:“使我直到如今才突然发现她方方面面里里外外都与我不同,与这个可恶的世界不同。”
血气方壮血气:精力;方:正。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新唐书·张嘉贞传》:“昔马周起徒步,谒人主,血气方壮,太宗用之,能尽其才,甫五十而没。”
志在四方志:志向;四方:各处天下。形容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立忠信男儿志四方,居王佐丹房定八方,抚万姓,定边疆。”
四面八方八方:指四方四隅;即东、南、西、北四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泛指周围。指周围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宋 朱熹《朱子语类 卷九 学三》:“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说个道理,未尝说出大头脑处,然四面八方合聚凑来,也自见得个大头脑。”
想方设法尽量想办法。叶圣陶《得失》:“教的一篇若是白话,看来看去差不多没有几句需要讲明的;然而也得想方设法,把五十分钟敷衍过去。”
方骖并路犹并驾齐驱。《宋书·王景文传论》:“与袁粲群公方骖并路,倾覆之灾,庶几可免。”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尚方宝剑上方宝剑。比喻极大的权力。清·石玉昆《小五义》第一回:“御赐尚方宝剑,先斩后奏,一路上代理民词。”
遁迹方外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衡山补图元贤深翠轩诗文卷》:“余如惟信、王忱、金恺、秦衡、陆叙,类皆元季遗民,或逃名字宇内,或遁迹方外,并不欲以姓字传者。”
从规矩定方圆从:听从;规矩:圆规和曲尺。根据圆规和曲尺来确定方圆的大小形状。比喻凡事都得遵循一定的法则。元·无名氏《冤家债主》楔子:“天地神鬼人五仙,尽从规矩定方圆,逆则路路生颠倒,顺则头头身外玄。”
方外人方外:世外。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等出家人。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9回:“你究竟是方外人。岂有个才明保了的就撤省的道理呢?”
随方就圆处事顺应形势和情况的变化;待人随和而不固执。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二折:“好使的钱,你好随的方就的圆,可又分的愚别的贤。”
不成方圆方圆:借指规矩。形容言语行动没有规矩,不成样子。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四方辐辏比喻四方的人才或货物像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在毂上那样汇集到一处。后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汉书 孙叔通传》:“人人奉职,四方辐辏。”
五方杂处五方:东南西北中,泛指各处;处:住。形容大城市的居民,从什么地方来的人都有。东汉 班固《汉书 地理志下》:“是故五方杂厝,风俗不纯。”
规圆矩方比喻够标准,合法度。《汉书·律历志上》:“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
毁方投圆比喻抛弃立身行事准则,曲意投合别人。晋·葛洪《抱朴子·汉过》:“毁方投圆,面从响应者,谓之‘绝伦之秀’。”
方闻之士方闻:有道而博闻。有道而博闻的人。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清·文康《新儿女英雄传》:“强盗的本领,讲的是观六路,耳听八方。”
方足圆颅方形脚、圆形头为人的特征,因以指人类。同“方趾圆颅”。《陈书 高祖纪上》:“茫茫宇宙,惵惵黎元,方足圆颅,万不遗一。”
方正不阿方正:品行正直;阿:阿谀,诌媚。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明史·王徽传》:“有方正不阿者,即以为不肖,而朝夕谗谤之,日加浸润,来免改疑。”
东方将白天将破晓。
血气方盛血气:精力;方:正。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终传》:“黄门郎年幼,血气方盛,既无长君退让之风,而要结轻狡无行之客。”
方头不律见“方头不劣”。元·郑廷玉《金凤钗》:“见一个方头不律的人,欺侮一个老年,打扯他跳河。”
面如方田面:脸。脸方得像“田”字,指富贵相。《南齐书·李安人传》:“帝大惊,目安人曰:‘卿面如方田,状封侯也。’”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给他人便利,他人也会给自己便利。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八回:“施主莫恼。‘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你就与我说说地名如何?我也可解得你的烦恼。”
方方正正四四方方,规规矩矩。朱自清《扬州的夏日》:“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历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
凫鹤从方指野鸭和鹤各从其所属的品类。比喻顺其自然行事。《宋书·孔觊传》:“伏愿天明照其心请,乞改今局,授以闲曹,则凫鹤从方,所忧去矣。”
与人方便与:给。给予他人各种便利。元·无名氏《汉钟离度脱蓝采和》第一折:“俺在这梁园城一交却又早二十年,常则是与人方便,会客周全。”
抚绥万方抚绥:安定、安抚;万方:万邦,万族。指安定天下。《尚书·太甲上》:“天监厥德,用集大命,抚绥万方。”
八方风雨八方:四方四隅的总称。四面八方的疾风骤雨。比喻形势骤然变幻,动荡不安。唐 刘禹锡《贺晋公留守东都》:“天子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