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苏轼的诗 >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宋代]:苏轼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译文及注释

译文

极目远眺,马耳山跟九仙山巍峨雄壮、连绵起伏。脚下河流碧波荡漾仿佛与长天连成一线,高山耸立直入云间。站在长城高台眺望,顿觉心旷神怡,犹已超然物外。大雨忽至又很快停歇,清风拂来,不多时已是明月高照。

小溪中的鸥鹭安静的聚在一起。离去时身姿翩翩,仿似升起的缕缕轻烟。仕途多坎坷磨难,回首往事仿佛已隔千年。再难忘记这让人流连忘返的山水美景,杨柳依依,槐树葱郁,让人生怜。

注释

马耳:山名,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南六十里。后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六“潍水”条:“马耳山,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望其马耳,故世取名焉。”

九仙山:在诸城市南九十里。

超然:即超然台,旧称北台。联拳:群聚的样子。小溪中的鸥鹭安静的聚在一起。

他年:往年;以前。

参考资料:

1、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创作背景

  这首词当作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冬天。当时苏轼在密州已生活了两年,当他离官别任时,已对密州的山山水水充满了眷恋之情,因作此词。《东坡纪年录》谓丙辰十二月“东武道中作”。《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十四:十月晚登超然台望月作《江神子》词。

参考资料:

1、刘石 评注.苏轼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72-73

2、吴熊和.唐宋词汇评·两宋卷(一).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518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鉴赏

  这首《江城子》词中抒发了作者对密州的一片深情。词中景与情、虚与实交替着笔。上下片都是先写实景,再抒情,后写虚拟之景。

  上片开头“前瞻”三句是实有之景;中间“城上”二句是由景所生之情,亦起点题作用;最后“莫使”三句是虚拟之景,借写超然台昼夜美景和登临之际的超然之感,以表达对密州的留恋之情。

  下片为词作主体。换头“小溪”三句同样是实有之景,惟鸥鹭翩然而去又暗喻自己之离去;末尾“莫忘”三句同样是虚拟之景,惟虚拟之景中添入嘱托之语,希望故友不忘旧人;中间“人事”二句则是作者感慨的直接表白。寓居密州的时光,以至于既往半生的时光,尽于此二句中囊括之,尽于吟诵此二句时浮现之。同时又自然寓有今日登台,追忆往昔,今日亦将转瞬成为往昔之意,所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岂不痛哉!”(王羲之《兰亭集序》)

  清黄子云《野鸿诗的》说:“诗不外乎情事景物,情事景物要不离乎真实无伪。一日有一日之情,有一日之景,作诗者若能随境兴怀,因题著句,则固景无不真,情无不诚矣。”“景无不真,情无不诚”八字,似为此词而发。

苏轼简介

唐代·苏轼的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 苏轼的诗(2851篇)

猜你喜欢

谒许由庙

唐代钱起

故向箕山访许由,林泉物外自清幽。松上挂瓢枝几变,
石间洗耳水空流。绿苔唯见遮三径,青史空传谢九州。
缅想古人增叹惜,飒然云树满岩秋。

驻跸金山

弘历

杨子乘波换綵

闰月三日即事

宋代释居简

星历新传误,无人重讲明。日中阴似夜,春半冷如正。

柳欲眠还醒,花犹染不成。燕归多日了,犹自未闻莺。

杂兴十首 其一

宋代方一夔

前程在处暗危机,脱迹红尘入翠微。清水一竿张钓具,白云四壁挂樵衣。

马惟画骨空嗟瘦,龙不点睛那解飞。差有陈编相伴住,时将诗句洗前非。

奉和武功学士舍人纪赠文懿大师净公

唐代徐铉

满卷文章为世重,出尘心迹少人同。

腾腾自得修真理,不管浮生觉梦中。

征西大将军京陵王公会射堂皇太子见命作此诗

魏晋陆云

玄纲峻极。

天罔既纮。